铿锵雄壮,婉约柔情,入韵入律,散聚曲折。
甲骨文、金文、石鼓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,
汉字在两千多年的长卷上蜿蜒而行。
无数双手在一方笔墨纸砚上捕捉、摸索。
中国书法的历史绵延3000多年,堂皇博大,星汉灿烂。
艺术在发展,我们站在彼岸回望历史,有身在历史的洪流中。
愿这短短的一个小时,能给你们带来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浮光掠影。
目录
- 文房四宝
- 书法年代史
- 关于艺术的思考
文房四宝
笔
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陶片上已经出现了毛笔的雏形。由狼毛、兔毛等各种动物的毛扎成笔头,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。元代以前,全国以宣州出产的“宣笔”最有名气,元代以后,湖州产的“湖笔”渐渐替代了“宣笔”。毛笔笔头松软,区别于如今常用的钢笔、圆珠笔,因此才能将书法家的丰富情感通过笔画的轻重、荣枯展现,富有表现力。
竹简上的字是毛笔书写的,并非刀刻。记载中的竹简出现于殷商时期,《尚书》中有一句“唯殷先人,有册有典”。这里的“册”就是竹简,象形用一根草编的绳子将几片竹简捆绑固定起来。“典”就是双手捧着竹简。我们在秦始皇兵马俑中看到的刀笔吏,身边挂着毛笔和刀片,其中刀片的作用就是削去写错的字。汉字“删”一边的利刀旁,就是代表着用刀片将竹简上写错的字删去。我的文字学老师说他看过无数片竹简,上面无一例外都是毛笔书写。
墨
墨的发明略晚于笔,公元前14世纪的石器上已经有墨迹。如今松烟墨和油烟墨是两种主要的两大类墨品,收集烧制石油或者松木后的浓烟,入胶、和剂、倒入模具,最终成为墨块。不同的墨字迹的颜色不同,气味的挥发也不相同,保持的时间也各异。好墨研磨的时候杂质少,胶轻,清脆悦耳。
纸
宣纸,从狭义的角度说就是宣州出产的纸,但现在几乎成了所有书画用纸的总称。宣纸有生、熟、半生半熟等分别。柔韧性极好,将生宣揉成一团后熨烫后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。生宣渗透性和展墨性很好,一般用来写书法作品,画国画。熟宣渗透性和展墨性较差,一般用来画工笔画。半生半熟的宣纸介于两者之间,书法初学者常常使用,能够较好地控制墨水的延展。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,还是书写外交照会、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。
砚
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。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。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,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,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,出现了各种金属、陶瓷、玉等材质的砚台。一块优质的砚光泽润洁,下墨快而晶莹有致,自然在字迹上可以生发出一种凝重沉秀的文广翰采。
如今墨汁代替了墨条,砚台已经逐渐衰落,一个简单承墨汁的容器取代了砚台。如今唯有墨汁、毛笔和宣纸三者相互结合才能称为书法,缺一不可。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书法的工具和必需品,与书法相互促进。笔墨纸砚的改良促进了汉字形态和书写方式的发展,书法的发展又对书写工具提出要求,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往前走。
书法年代史
甲骨文–金文–石鼓文/六国文字–小篆–隶变–草书(章草/今草)–楷书
殷商到秦汉,是书法艺术的萌芽时期,这个时期的文字处于篆书和隶书的时代,但是已经出现了草书、行书、楷书的萌芽。
公元前大概12世纪的殷商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,甲骨文。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的腹甲和大块的牛骨上。内容多是商王的占卜记录,笔画以直为主,两端尖细中部略粗,章法纵有列,横无行。甲骨文的书写体系还相当不成熟,有从左往右书写,也有从右往左书写,这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是额外的困难。
殷商后期到战国主要流行金文。青铜古称“金”,“金文”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。金文朴厚、雄浑、典雅。金文的章法已经明显向横纵各成行列的方向发展,笔画的粗细、曲直、尖圆等差异逐渐缩小,字的大小逐渐趋于统一。图中是金文著名的器皿《散氏盘》。
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地处西部,较为偏僻,文字的变化没有其他国家那么剧烈,保存了西周金文的风貌,其中就有石鼓文。十块其形如鼓的石头,故称石鼓文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。相比金文,石鼓文更加流畅,饱含平衡感,宽博和恢弘。
秦推广小篆,婉转、流畅、圆润,庄严为温文尔雅。总体结构内圆外方,上部紧凑,下部舒展,灵活性很大。代表作有《泰山刻石》,文字笔画整齐划一,线条珠圆玉润,秩序井然,对称和谐,生机盎然。
草书成熟于汉代。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。章草由隶书发展而来,所以带着隶书扁平的特征。传为三国时期吴国黄象所书的《急就章》历代被认为是章草的典范之作。下图为黄象《急就章》的局部。
在所有字体中,今草是离实用最远的艺术形式,更能代表草书的艺术高度。多变的笔法所产生的点画,随势而生,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,那飘忽不定的线条,往往更具有时间的流动性和音乐的节奏感。今草的代表作品有下图传为张旭书的《古诗四帖》。
书法上所说的“古四贤”,指的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,以及王羲之非常推崇的两位书法前辈,张芝和钟繇。
张芝是两汉时期的书法家,他的创新点在于将当时字字分别、笔画分离的章法,改为上下富于变化的新写法。他的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,有“草圣”之称。张芝的父亲为了方便张芝兄弟学习书法,叫人锻造石桌、石凳、墨池于河边。从此,张芝兄弟以帛为纸,临池学书,先练写,后漂洗再用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水为之黑,后称张芝墨池。张芝的书法一笔所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;字迹气脉贯通,隔行不断。古人谓之:“一笔飞白”,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。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“一笔书”。张芝“有道”而受到朝廷赏识,下诏求贤,令其作官,而他却不屑一顾,甘作布衣。这种不贪高官厚禄洁身自爱的思想境界,令人钦佩。可惜并没有墨迹留下。
三国的钟繇和汉代的张芝是王羲之最推崇的两个书法前辈。钟繇擅长楷书,后世尊其为“楷书鼻祖”。他坚毅的学习精神令人佩服。钟繇向韦诞借《蔡伯喈笔法》看看,韦诞没有借给他。钟繇生气捶胸,口吐鲜血。曹操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,才救了他一条性命。韦诞死后,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,终于得到了这部《蔡伯喈笔法》。从此,钟繇的书法日见长益,更趋精妙。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,有时躺在床上用指书写,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。有时上厕所,竟然忘记出来。大概要成为大师,大多都需要这样对真理坚忍不拔地探究的品质。
东晋王羲之有“书圣”的美誉。他出生于名门世家,七岁就擅长书法,十六岁时被选为东床快婿,书法力度之大,入木三分。东晋穆帝永和九年,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兰亭修禊的时候,众人流觞曲水,饮酒赋诗,集诗成集。王羲之即兴挥毫,为此诗集作序,记叙了当时文人雅集的场景,成《兰亭序》。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发挥极致,后来再写已经无法达到如此效果。这部《兰亭序》被米芾称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下图为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。
王羲之还有一部作品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。这部作品并不是他亲手执笔完成的,而是唐代沙门怀仁通过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的办法,一字一字拼凑刻制成碑文。全文近两千字,怀仁用了二十四的时间收集和拼凑,空心经营,终成此碑。临摹王羲之的字并非易事,不仅要从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中选择最合适的那一个,还一下笔即要有筋、骨、血、脉、肉,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,由用笔而生字形,也就是说,从用笔的意态取势,着眼于点画、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,逐个将字临像、临熟,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、恬静洒脱的风神来。《圣教序》是王羲之书法的精华,可称最佳典范。而怀仁二十四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前辈的书法,仅为了一篇文章的专注精神,也深深值得我们学习。下图为王羲之《圣教序》的局部。
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对于书法的贡献也很大,甚至略胜于王羲之。但是由于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儿子,一直被自己父亲所压制,名气一直无法超越王羲之。
唐初时期有欧阳询,楷书最工,称为“欧体”,建构极其精密,堪称南北朝以来楷书的集大成者,代表作有楷书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。这篇作品讲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建筑的雄伟壮观,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,介绍了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,最后提出了“居高思坠,持满戒盈”的谏言。下图为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的局部。
颜真卿是唐代最重要的书家之一,既有篆书籀文沉着稳健之致,又有张旭狂草纵横奔逸之神,显示出了极大的创新性和丰富性。他的代表作有《祭侄文稿》,号称天下第二行书。下图为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。
他的楷书厚重宽博,雄伟庄严,百世流传“颜体”之名。代表作有《颜勤礼碑》。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,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。唐朝中期,唐德宗李适听取奸臣的建议,将颜真卿派往叛乱的反贼李希烈的军中。颜真卿明知自己难逃一死,但依旧顺从圣旨,前往李希烈的军中。其间颜真卿受尽李希烈的折磨和劝降,但他秉性正直,刚正威武有气节,毫不屈服,最终以死明志。下图为颜真卿《颜勤礼碑》的局部。
晚唐书坛最重要的书家是柳公权,他将唐代楷书精华熔于一炉,塑造了法度精严、筋骨强健的“柳体”书风,与颜体并称“颜筋柳骨”。代表作有下图《玄秘塔碑》的局部。
北宋书画四大家有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和蔡襄。他们的特点就是已经将书法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。苏轼的作品《黄州寒食诗》,被誉为“天下第三大行书”。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已是第三个寒食节了,诗中表达了他的苍凉多情与惆怅孤寂。通篇书法起伏跌宕,不合法度之处也自有风流,每每都有意外之喜。下图为苏轼的《黄州寒食帖》。
同在宋朝的米芾有着沉着痛快,随意挥洒而无不如意的书写风格,在行书史上另辟蹊径,成为影响后世最重要的风格类型之一。代表作有《蜀素帖》。“蜀素”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,上织有乌丝栏,制作讲究。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,以待名家留下墨宝,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,欲请名家留下墨宝,以遗子孙,可是传了祖孙三代,竟无人敢写。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,滞涩难写,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。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,然而米芾才胆过人,当仁不让,在蜀素上满满写了自作的八首诗,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。其功力之深,有如狮子捉象,全力以赴。米芾对书法的推动还在于对毛笔和宣纸的改造,使其更适用于书法创作。并自米芾之后,书法开始大量兴起竖式排列,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作品的面貌。下图为米芾《蜀素帖》的局部。
清代,随着金石学的兴盛,人们将目光转移到石碑书法上来。清代书法家吴昌硕站在清代和现代的交界之处,专注石鼓篆书,集“诗、书、画、印”为一身,在金石书画篆刻上都是旗帜性的人物。作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,著有《西泠印社记》。他既是清代书法的殿军,又是近代书法的开山,标志着清人重理古典,融会两大传统的工作达到了新高度,为近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对艺术的思考
一部书法简史,更是一部书法家的历史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勤奋练习,临得一池黑水的张芝;有渴求真理,不惜掘墓得一字帖的钟繇;有二十四年如一日,集王羲之字成一《圣教序》的怀仁;有刚正不阿,以死明志的颜真卿;有改进书写工具使其与书法相辅相成的米芾··· ···史上留名的是高山仰止,但更重要的是史上无名的书写者,是千万股默默无闻生生不息的动力,推出一朵朵灿烂的浪花,推动大河入海流。
每一种艺术都在发展,我们站在彼岸回望历史,又身在历史的洪流中。艺术兼顾“美”与“实用”,如同钟摆时刻在两端之间来回摆动,寻求平衡。我们回首过去,却不知将来走向何方。尽管历史有缓有急,但是大势终究不可抗拒,总会流向该去的地方。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本质吧。